為啥孩子被吼、被打完不記仇,還要求抱抱?背后有三個心理學解釋
你好呀,我是枕邊,不暢銷書美少女作家,家有兩個男孩,分享養(yǎng)娃路上的嘁哩喀喳,一起輕松做更好的父母,培養(yǎng)有思考力、內驅力的自律小學霸!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場景:
媽媽對孩子正在怒吼,娃哭的滿臉都是淚,上氣不接下氣的,小手卻還是張開伸著,想要媽媽抱抱,這孩子是被訓傻了嗎?
看過一個視頻,說的是孩子想幫媽媽干活,結果不小心把水杯碰倒了。媽媽當時就發(fā)火了,不僅扯著嗓子訓孩子,還動手打了。旁邊鄰居聽著不對勁,打了110報警。
結果警察來了以后,看到孩子身上的紅印,打算先帶走媽媽。小孩卻抱著警察叔叔的腿說,可以別帶走我媽媽嗎?
周圍人都看傻了,怎么明明被打了、罵了,孩子反而不躲著,還黏著媽媽?回想我?guī)z娃的經歷,好像也是這樣。訓過孩子后,眼淚還掛臉上呢,就伸手要抱抱,好像剛才挨打的不是他?
01 孩子真的不記仇嗎?
你還記得自己3歲以前的事情嗎?從腦科學角度來講,3歲前的記憶是很淡的,就算3-7歲,記憶也是不連貫的,這被稱為“幼兒期遺忘”,跟嬰幼兒記憶形成機制有關。
大腦中主管記憶的叫“海馬體”,它位于顳葉,海馬體在嬰幼兒期,還處在發(fā)育中,記憶時長較短。一直到4歲左右,海馬體才開始具備長期持續(xù)記憶事情的能力,之后慢慢變得穩(wěn)定。
所以你看,小朋友真不是不記仇,記不住啊!還有嬰幼兒期的記憶,不是我們自己刪除了,也不是時間太久忘了,而是這個階段的記憶能力,還沒發(fā)育好,記都記不住,怎么記仇?
所以,你會發(fā)現,小孩子很容易快樂,一轉頭就忘了煩心事兒。但也不能因此,就總是訓斥、打罵孩子,畢竟,傷害一旦造成,以后想要彌補,就難了!
02 孩子求抱抱的三個心理學解釋
解釋一:依戀本能
約翰·鮑爾比的“依戀理論”認為,孩子6歲前,會跟主要照料者建立親子依戀關系,這個人通常是媽媽。
所以,當自己受到委屈,被打罵時,哪怕這個人是媽媽,他還是會想要回到媽媽懷抱,求抱抱。
回想我們小時候,好像被打罵后,即使再難過,還是會回家,因為如果在外面,更害怕。
解釋二:分不清愛與不愛
6歲前主管情緒的前額葉還沒發(fā)育成熟,孩子也沒有理性腦判斷,被打后,是不是代表不愛自己了?
但是,孩子的本能反應是,只要在媽媽懷抱里,就說明她還愛我。所以,求抱抱更多是希望,確認一下自己是被愛的。
看過一條視頻,3歲的男孩被媽媽打了以后,追問媽媽,你還愛我嗎?媽媽的回答是,只愛你,最愛你。
還好,媽媽是懂孩子的,也知道要及時表達愛。如果這時候一把推開孩子“愛什么愛?你就知道惹我生氣!”無疑,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,而這種創(chuàng)傷,可能會影響孩子一輩子!
解釋三:自我救贖
Victor A. Korniejczuk等人進行過研究,認為在前操作階段,兒童對救贖的理解是直覺性的。
表現為,因為自己惹媽媽生氣了,而感到悲傷,并且自信地認為,肯定會被寬恕,那就是去找媽媽求抱抱。
這種理解是直接和情感驅動,不是抽象的概念,孩子是希望,自己可以用這種方式,來讓媽媽原諒自己。
這三種心理學解釋,其實都是對應,親子關系的穩(wěn)固性和孩子之后的性格發(fā)展。尤其是第三種,如果每次孩子都是這么想,可能以后很容易發(fā)展成討好型人格。
電影《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》里的主人公松子,小時候為了討好父親故意扮鬼臉,長大后討好同事,戀愛后討好伴侶,幾乎一生都在討好別人,因為他從小就習慣了,討好對方成了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反應。
一直壓抑自己的感受,不敢表達,這樣的孩子,一生都難有幸福感的體驗,因為他們習慣了,把別人的感受前置,自己怎么樣都可以。
03 犯錯后態(tài)度很重要
即使你看過再多育兒文章,是不是也覺得,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方法,可以制服自己的小怪獸?的確如此,孩子就是在犯錯中,一點點成長的。
下次孩子犯錯后,你別急著打,也別急著罵,可以先想一想,為啥孩子會犯錯?是不小心還是不懂規(guī)矩?
比如,畫畫時弄臟了以后,別急著吼,可以告訴他“下次記得穿圍裙哦!”然后跟孩子一起收拾殘局,一起清洗臟衣服。孩子能聽進去,下次犯錯的機會,也就少了。
如果實在忍不住,跟孩子發(fā)脾氣了,這時候你的態(tài)度很重要??梢员е⒆虞p輕拍拍頭,告訴他,媽媽剛才太著急,不該對你發(fā)脾氣的。
孩子可能會號啕大哭,也可能會懂事地點點頭,但不管怎樣,他都無需確認,就知道你是愛他的。
枕邊育兒寄語:
我一直覺得,養(yǎng)孩子的過程,其實就是家長不斷修正自己行為的一個旅程。你有沒有發(fā)現,當你多看一篇育兒文章,你的養(yǎng)育技能就會疊加一點?這就對了,咱養(yǎng)孩子更多是,摸著石頭過河,別人的建議,或許不一定完全適合你,但也是可以作為參考,讓自己的育兒技能更精進一些。不管怎么說,養(yǎng)娃都是希望他健康快樂地成長,而不是盼著他怕爸爸媽媽、怕這個美好的世界,對吧?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