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·見︱整治AI“李鬼”,“有規(guī)定”更要“有實效”
近日,網(wǎng)信部門集中整治了一批利用AI仿冒公眾人物開展直播營銷的違法違規(guī)賬號,目前已累計清理相關違規(guī)信息8700余條,處置仿冒公眾人物賬號1.1萬余個。這場重拳出擊,也是對近期在網(wǎng)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演員被AI盜臉事件的有力回應。監(jiān)管部門對AI濫用行為“零容忍”態(tài)度,再次表明,數(shù)字時代“李鬼扮李逵”的鬧劇,不能再胡鬧下去了!
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,AI換臉門檻降低,這一原本用于影視等領域的技術,如今卻成為不法商家炮制AI“李鬼”、謀取私利的工具。屏幕上,熟悉的面孔熱情洋溢地推薦產品,聲音、表情、舉止都與某位公眾人物如出一轍,無數(shù)粉絲基于對公眾人物的信任和“明星濾鏡”,慕名下單,卻不知道自己被蒙了。
肆無忌憚用AI生成他人形象和聲音,并用于直播帶貨等,絕非僅僅“蹭流量”那么簡單。此前央視主持人李梓萌的AI形象被用于推銷“深海多烯魚油”,結果被查出產品僅是普通糖果。除此之外,奧運冠軍、專家教授等公眾人物也屢遭AI換臉帶貨。而帶貨視頻中的商品多是山寨貨,與宣傳相差甚遠。從法律角度來說,這種行為已經(jīng)突破了多條法律紅線。不僅侵犯名人肖像權、聲音權,又因虛假宣傳涉嫌違反廣告法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規(guī)。此外,今年9月正式施行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》,也已明確要求所有AI生成內容必須“亮明身份”??梢哉f,面對AI“李鬼”,我們并非無法可依,而是要有法必依、執(zhí)法必嚴。
然而,無法回避的是,一些機構和組織之所以肆無忌憚,說到底還是存在僥幸心理。相對于違法代價來說,非法獲利要豐厚得多。站在被侵權者一方,搜集侵權內容、固定證據(jù)、證明相關內容由AI生成,舉證過程復雜且技術門檻高,起訴過程耗時費力。違法成本低、維權成本高,這便助長了不法商家的囂張氣焰。特別是平臺作為內容傳播的主要渠道和商業(yè)交易的直接場域,必須成為治理AI亂象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。但實踐中,一些平臺雖已升級AI內容識別系統(tǒng),但仍有不少賬號通過技術手段繞過審核,使得未標識的虛假內容得以傳播,這也暴露出平臺在技術審核、內容把關上的責任仍有壓實空間。
整治AI仿冒亂象,離不開多管齊下的系統(tǒng)化方案。網(wǎng)信部門的專項整治傳遞了清晰的監(jiān)管信號,但長效治理機制的建立更為關鍵。這需要技術開發(fā)者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;離不開平臺方運用內容識別技術和嚴格的審核機制筑牢防線;也提醒公眾提升數(shù)字素養(yǎng),對超乎尋常的“名人營銷”保持必要警覺;更要求執(zhí)法部門保持高壓態(tài)勢,讓違法者付出應有代價。唯有法律亮劍、平臺擔責、社會協(xié)同,才能鏟除AI“李鬼”滋生的土壤,守護每一次點擊的信任。
面對AI仿冒名人帶貨這類新型網(wǎng)絡亂象,也讓人們更加深切地意識到:技術本身并無善惡,AI的價值終究取決于使用者的選擇與約束。整治AI仿冒亂象,不僅是為了保護今天的消費者和公眾人物,更是為了守護一個真實、誠信、可靠的數(shù)字明天。
江蘇蘇訊網(wǎng)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(wǎng)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的,本網(wǎng)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(lián)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
